即事
元好问〔金朝〕
逆竖终当鲙缕分,挥刀今得快三军。
燃脐易尽嗟何及,遗臭无穷古未闻。
京观岂当诬翟义?衰衣自合从高勋!
秋风一掬孤臣泪,叫断苍梧日暮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奸臣小人终得到应有下场,像鱼鲙线缕被人们细细割分,今日得以挥起复仇的刀剑,诛杀那贼子以告慰三军。
就像是在董卓肚脐上点火,轻易灰飞烟尽,哪怕他嗟叹连声,也已经后悔不成,留下千古臭名,真是前所未闻。
夸耀战功的京观哪能够用来抵毁翟义,身披绫衣的人们自应该有志追随高勋。
秋风习习,我挥洒着满掬孤臣的泪水,朝着苍梧山的落日和暮云,发出绝望的呼喊,悲号欲绝。
注释
逆竖:叛逆的小子。这里指崔立。竖,古时对人的鄙称,等于说“小子”、“家伙”。
鲙(kuài)缕(lǚ)分:切成像鱼鲙和线缕那样的碎片。据《金史·崔立传》说,
创作背景
金宣宗天兴三年(1234)正月,蒙古和南宋联合围攻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国灭亡。六月,金安平都尉李伯渊刺杀了降蒙的金将崔立。元好问在聊城听到此事,写下该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67-169页
赏析
首联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诗人听闻崔立被杀后的喜悦之情。一个“终”字,表现了诗人对崔立这样的恶贯满盈的小人应有下场的期盼。而“今”字与“终”字相互呼应,彰显了恶行终有恶报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心中那份期盼终于变为现实的欣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快”字不仅传达了“三军”对崔立之死的快意,更深刻描绘了诗人自己畅快淋漓的心境,仿佛一切压抑与不满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颔联,诗意直贯而下,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崔立死有余辜的愤慨。“嗟何及”,是说崔立与董卓一样,恶贯满盈,遭此恶报,又有何“嗟”可有,“嗟”又何用。“遗臭无穷古未闻”,人死了,还得把臭名遗留于后世,无穷无尽。“
简析
《即事》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听到崔立被杀后的欣喜之情。颔联,诗意直贯而下,抒写崔立的死有余辜,表达诗人对崔立的深恶痛绝。颈联转写李伯渊刺杀崔立事,表达了对李伯渊这一行动的钦羡与赞赏。尾联,卒章显志,悼亡君,哭故国,表达了亡国遗臣极度的哀伤。全诗一连用了四个故事,董卓燃脐与崔立被杀,翟义京观与崔立恶行,高勋衰衣与李伯渊杀崔,舜死苍梧与哀宗死蔡,切人切事切境,自然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全诗运词痛快淋沥,情绪悲壮激烈,一个痛心疾首、呼天抢地的累臣跃然纸上,令人感慨。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925篇诗文 ► 491条名句
野菊
元好问〔金朝〕
座主闲闲公命作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
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踈烟。
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螀晚景前。
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
泛舟大明湖
元好问〔金朝〕
待杜子不至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
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籍秋风与秋露。
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
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
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
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
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