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谢灵运〔南北朝〕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出发于南山岩崖,傍晚歇息在北山顶峰。
离船眺望远处的沙洲,拄杖倚靠丰茂的青松。
盘山的小径蜿蜒幽深,圆圆的小洲晶莹空明。
俯视可见高树的梢头,举首聆听深谷的水声。
巨石横谷使涧水分流,密林遮断路径的去向。
春雨普降催万物萌动,草木滋长正葱葱茏茏。
初生的丛竹包裹绿皮,新绿的蒲草紫花待放。
海鸥嬉戏于春日水岸,天鸡弃羽于和煦暖风。
与万物同化内心仍是不满足,观照物象而悄然移情。
不惜古人隐逸去久远,只遗憾今人情志不与同。
独游违我真情而慨叹,赏乐废止玄理谁能通。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它以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的所见为主要描绘对象,勾勒出一幅秀美的山水长卷。由于诗人在南山和北山都有住所,故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
诗的一开始,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指出湖中的旅程要行一天。这一天的浮游乐趣,所见佳景自然是不胜抒写的。诗人对此并未用墨,而将笔力放在登岸后的所见之上。当诗人结束水面漂泊,舍舟登岸并以马代步时,别是一种情趣。举目四望,远处的沙诸依稀可辨,驻马依傍于茂林古松之下,放眼远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这是远景描写,因为离得远,“侧径”显得“窈窕”细小,“环洲”也更见其“玲珑”巧妙。诗人用两个连绵字将陆地水中的景致写活了
创作背景
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春,谢灵运自南山新居经过巫湖返回北山故宅,一路之上,游山玩水,颇有感受,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刘心明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谢灵运鲍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64-68页
简析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写的是诗人由南山往北山经过巫湖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其中先述纪行,继写景物,后归情理。多用偶句,每两句为一顿挫,表现出一种凝炼繁复的姿致。整首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大自然的美;诗人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无人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些许“世人莫余知”的遗憾心情。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146篇诗文 ► 256条名句
愚人食盐
僧伽斯那〔南北朝〕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拟青青河边草诗
刘铄〔南北朝〕
凄凄含露台,肃肃迎风馆。
思女御棂轩,哀心彻云汉。
端抚悲弦泣,独对明灯叹。
良人久徭役,耿介终昏旦。
楚楚秋水歌,依依采菱弹。
莽汉断棘
刘义庆〔南北朝〕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褰裳而入,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指,而右曳于臂,下钩其裾,上牵其袖,未至片刻惫已甚。君子曰:“斯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何棘不去?”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