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周邦彦〔宋代〕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女孩们争着嚷着摘下桐花插在垂着的两鬓上,稍稍打扮便坐在清池边卖弄地照自己的身影。她们还没穿好鞋子,就踩着袜子蹦出门帘去追逐蜜蜂。
佩戴的金手镯压得她们手腕很沉重,琵琶四根弦拨弄出的声音是悲伤的。晚上寒冷时谁肯为她们裁制春衣呢?
注释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挽:攀引、牵拉。
桐花:桐树开的花。
两鬓垂:古代未成年女子不挽发髫,两边鬓发下垂。
小妆:稍稍打扮。
踏袜:打着袜角,还没来得及穿鞋。
趁:追逐。
创作背景
相传周邦彦在汴京当太学生的时候,见到一群年幼的歌女,她们本是天真活泼的年龄,却被送进坊曲(唐宋时的青楼),强使学艺,不得自由。周邦彦对她们不幸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同情,于是作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周子瑜.《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柳永周邦彦词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04月第1版:第72页
赏析
本词写一群天真烂漫的小歌女,其活泼姿态表现得十分生动有趣。词的上片三句似电影中三个画面。首句“争挽桐花两鬓垂”,点出她们的年龄和活泼。古代孩童不束发,两鬓下垂,可见是一些小小女孩儿。她们在树下争着闹着,将桐花摘下来,插到自己的鬓发上。次句“小妆弄影照清池”,写年龄虽幼小,已经很爱美了。她们插好花稍稍打扮后,纷纷跑到清池边,欣赏自己美丽的倩影。一个“弄”字,活现出装模作样、顾影自怜的可爱相。她们不仅爱美,还十分顽皮淘气。上结“出帘踏袜趁蜂儿”是多么有趣的一笔。她们为了追逐一只小小的蜜蜂儿,只打着袜脚,来不及穿鞋,就掀开帘子蹦跳出去了。以上写她们平时是爱美、爱玩的天真无邪小小孩子。上片没
简析
词的上片写小女孩们的天真烂漫和活泼笑闹,将其活泼姿态表现得十分生动有。;下片写明她们的身份,她们备受管束、内心悲伤,女孩们的生活冷暖实际上丝毫不被关心。这首词将多个画面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对比强烈,极富艺术张力,表达了词人对小女孩们的怜惜之情和同情之意。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263篇诗文 ► 568条名句
寒食雨二首
苏轼〔宋代〕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宋代〕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花院 一作:花榭)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飞云 一作:碧云;闲情 一作:闲愁)
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
晏几道(一说晁补之)〔宋代〕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空满 一作:空满眼;眼中 一作:就中)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谁劝 一作:谁共劝)
扫码下载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APP会员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