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走势图

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金山寺

苏轼 苏轼〔宋代〕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

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段:

  头八句“我家江水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先看头二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一开头充满了磅礴气势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简析

  《游金山寺》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此诗将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幻景与现实相结合,意象巧妙,变化莫测。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6篇诗文 ► 481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红梅

王十朋 王十朋〔宋代〕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夭姿 一作:天姿)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 2025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