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综述
鲍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其文学成就集中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多方面的贡献。六朝诗坛,素称贻讥金粉,浮华纤巧,内容空虚贫弱,缺少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晋宋文学新旧变革过程中,鲍照继谢灵运之后,进一步继承并发扬自《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不但在内容上能够较为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尽情地抒吐个人胸怀,在艺术形式上更能汲取当时文坛上精雕细琢、善于表现的长处,讲究炼字炼句,巧妙地操纵语言的音节,多所创造,具有清新而又严谨的特点,一洗诗坛靡弱之风,光焰腾于楮墨之表,为诗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风格上,鲍照的诗作豪爽驱迈,
献诗言志
约义熙十二年(416年),鲍照出生于一个低级士族家庭,因家庭贫困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
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中的部分诗作。深秋,鲍照西游荆州,往依临川王刘义庆。途中,鲍照经过大雷(今安徽省望江县境内),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寄予妹妹鲍令晖。秋末,鲍照抵达荆州江陵。岁末,鲍照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鲍照于是献诗,刘义庆觉得
鲍照墓
鲍照墓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城外西池西岸,原墓已毁,现存冢墓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黄梅县知县俞昌烈所重修的,封土高2米,底径2米余,有碑石一块,上刻“南朝宋参篝鲍公照明远之墓”等字。
明远台
明远台位于肥东县县城北梁园镇西南角,旧址约1050平方米,四周有水圩。民国初年,明远台被毁。抗日战争时期,合肥县肥东办事处于旧址建中山纪念堂,不久即倒塌。解放前夕,此处仍有数块明远台碑石。解放后,梁园区公所建房于旧址,《方舆胜览》称“鲍照尝读书于此”。
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载,北宋张持正于庐州任官时,访知慎县有鲍照读书处
籍贯争议
对于鲍照的籍贯,有上党和东海两种说法,对于各自地理位置又各自有两种说法:对于上党,一说是徐州淮阳郡上党县(今江苏宿迁县),一说并州上党郡(今山西长子县);对于东海,一说是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的东海郡,一说是治所在连口(今江苏涟水县)的东海郡。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丁福林经过考证后认为:鲍照祖籍本是并州上党(今山西长子县),故虞炎在《鲍照集序》中称鲍照“本上党人”;东汉时,其先辈移家东海(今山东郯城),因鲍照又为东海人。
对于鲍照的出生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曹道衡据鲍照的诗文考证,认为鲍照可能生于京口(今江苏镇